查看原文
其他

科普被当成谣言,防疫中执法者当怀戒慎之心

克鲜 央视网评 2022-09-30


近日,陕西咸阳彬州的李某某因为在村民的通知群里,提醒了一句:“打完疫苗不能直接做核酸,否则就是阳性,核酸后打疫苗不影响,切记切记!!!”结果,彬州警方将此定性为涉疫谣言案,认定李某某的言论严重影响了疫苗接种工作,并依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,对李某某作出了罚款500元的处罚决定,还在官方微博上晒出了李某某手拿“画押”过的认错书的照片。


在舆论的压力之下,彬州警方撤销此前涉疫谣言案处罚决定,“已向当事人赔礼道歉,退还罚款,并对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”。



其实,之前多地疾控部门已反复提示,接种新冠疫苗后,需要在48小时之后再进行核酸检测,李某某在群里的提醒根本没有说错什么,更谈不上谣言。


但令人遗憾的是,当地警方认定谣言时,不是以事实、科学作为依据,而是凭着某种“直觉”,觉得不那么“正能量”,就轻易定为“谣言”,继而做出严苛处罚。


执法者应明白,在做出关乎公民个人尊严、法律公正性的行政处罚时,理当对所谓传言的真实性、当事人传播时的主观动机、客观社会危害性等做出全面调查后再“兴师问罪”。我们需要打击的是有社会危害性的谣言,而不是不让人说话。

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但是动用警权,特别是开展刑事调查打击谣言的同时,也要对公民正常发言,乃至有争议的表达,留下空间,精准区别表达不严谨和蓄意造谣、情绪过激和恶意侮辱。


行使公权者当有敬畏之心:敬畏法律,敬畏民心,戒慎恐惧,谦卑自牧。对于有争议的表达,对刺耳的批评,公权机关不能第一反应就是“罚不罚”“抓不抓”,而应是:这个话“对不对”?老百姓的怨气打哪里来?“糙话”背后有没有不糙的道理?


尤其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期间,执法需要雷厉风行、果断处置,但也要防止反应过度,把民间正常的意见反馈、争议乃至科普当成谣言、寻衅滋事来处罚。


这次,彬州警方能积极倾听网友的呼声,主动认错改正,向当事人赔礼道歉,并承诺启动问责程序,这体现了人民警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。


但需要提醒的是,问责不是应对舆论的公关技术,而是人民公安的人民性的本质要求:对人民负责,受人民监督。问责就得真问责,做到惩前毖后、治病救人,问责一个、教育一片,积极消除这起“科普被当成谣言”的案件的负面影响,不能不疼不痒,雨过地皮湿,更不能是“缓兵之计”,成半拉子工程。唯有如此,才能跳出“问责不断、错误常犯”的怪圈。



往期回顾
执行就地过年政策要层层压实,但不能层层加码
我们还能为“金晓宇”们做些什么?
周末谈|“少数派”的权益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编辑:单镜宇
责任编辑:孟夏
来源:央视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